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搭配 > 首都体育学院(全日制高等体育学校)_摘编百科

首都体育学院(全日制高等体育学校)_摘编百科!

作者:小窍门日期:2023-02-25 02:25:27浏览:分类:饮食搭配

首都体育学院(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是北京市属体育类普通本科院校,为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对外交流与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

首都体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体育学校。1960年,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1962年,并入北京师范学院。1979年,恢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2020年,依据北京市属公办高校分类发展方案,被确定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凤凰岭校区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3321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金额20527.67万元;下设8个教学单位,开设14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各类在校生总人数5046人,其中本科生329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4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520人,附属竞技体校学生287人,留学生101人。

中文名

首都体育学院

外文名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简称

首体院(CUPES)

办学性质

公立院校

学校类别

体育类

学校特色

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主管部门

北京市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何明 校长:钟秉枢

本科专业

14

硕士点

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博士点

1(联合培养)

国家重点学科

1

院系设置

9

校训

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

校歌

《挑战者之歌》

院校代码

10029

主要奖项

首都文明单位(2001年)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9年)

知名校友

李炳渊

主要院系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等

校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11号

属性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办学历史

北京体育学校

1956年7月,北京体育学校创建,受国家体委和北京市体委双重领导,校舍建在先农坛体育场。

1958年5月,北京体育学校迁到北京市海淀区校址。

1960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在北京体育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制有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中专科、三年制预科。

1962年,教育战线实行院系调整,同年9月学院并入北京师范学院的体育系。

1979年2月,从北京师范学院分出,恢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

1979年2月,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复校。

首都体育学院

2000年5月,为适应首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

2009年,学院成为首批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

2011年,学院获得“体育学”与“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学院通过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审核,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

2014年,学校新增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8年,学校获批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0年2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复同意学校设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并纳入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机构名录。1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2021年4月16日,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与首都体育学院宣布共建北京国安首体院女子足球队。[1]5月13日,首都体育学院冰雪运动学院成立。[2]

    学校正门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月,学校下设8个教学单位,开设14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管理、艺术、文学4大门类。

专业设置

学院

专业

管理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

公共事业管理

体育经济与管理

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康复

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旅游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体能训练

武术与表演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舞蹈表演

师资力量

学校教职工总数509名,其中专任教师343人,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3.1%,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达到93.3%。其中,20人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37人获得国际级裁判员称号,以及一批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专家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高创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北京市创新团队、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成功引进2名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专家为特聘教授,45名海内外体育学科高水平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田径教学团队

李鸿江

2008

篮球教学团队

李颖川

2009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团队

阎守扶

2010

田径教学团队

李鸿江

2008

篮球教学团队

李颖川

2007

运动竞赛与训练学教学团队

王蒲

2009 

北京市教学名师

姓名

立项时间

姓名

立项时间

李相如

2011

李建臣

2012

阎守扶

2014

杨铁黎

2013

王守恒

2010

颜天民

2015

优秀教师

姓名

立项时间

类别

赵立

1995

北京市优秀教师

王文生

2004

北京市优秀教师

李京诚

2006

北京市优秀教师

魏利婕

2009

北京市优秀教师

茹秀英

2013

北京市优秀教师

茹秀英

2014

全国优秀教师

     校园

教学建设

学校从1985年起开始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体育学博士研究生,2009年成为首批招收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单位,2011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审核,开始招收体育学博士学位研究生,2018年获批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3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我校“体育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2020年,我校体育学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107所参评高校的第8位,进入全国前10%行列。2021年,我校在软科中国体育类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14所体育院校的第3位。   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色鲜明,设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2011计划’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15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以及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6个特色科研团队,包括“冬奥会/冬残奥会冰雪项目科技服务团队”、“心理服务团队”、“田径国家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团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体育人工智能团队”以及“奥林匹克教育与研究团队”。先后助力国家队获得世锦赛和奥运冠军60项、亚军27项。现有50多名师生常驻国家队开展田径、射击、自由式滑雪、钢架雪车等15个运动项目的科技攻关服务,为国家队取得优异成绩保驾护航。

精品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课程

田径、篮球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田径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社区体育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运动竞赛学、学校体育学、武术等

教学成果

学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530场,其中在世锦赛、世界杯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6人次,在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大学生锦标赛等亚洲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7人次;获得全国性比赛第一名902人次,其中在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职业联赛等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4人次。培养运动健将26人,培养一级运动员56人。

名称

获奖类别

《田径――专升本》(教材)

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记录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体育学博士研究生。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体育学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心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等

学术研究

研创平台

截至2021年1月,学校设有15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以及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6个特色科研团队,其中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级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能力评价与研究综合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运动实验室

北京市级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名称

立项时间

振动力量训练团队

2009年

《落实中央7号文件》团队

2010年

科研竞技

科研成果

2020年,学校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科技冬奥”专项项目(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示范),“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获批科研经费总额4400万元。

部分科研获奖

名称

类别

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

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著作论文成果二等奖

卷首看时局:中国学校体育时局分析

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著作论文成果二等奖

新一轮《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研制及配套政策研究

201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国际竞技体育体系和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

201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制度变迁、城市遴选、市场开发—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改革研究

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竞技成绩

截至2021年1月,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530场,其中在世锦赛、世界杯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6人次,在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大学生锦标赛等亚洲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7人次;获得全国性比赛第一名902人次,其中在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职业联赛等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4人次。培养运动健将26人,培养一级运动员56人。

体育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9月,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53.8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12.63册,新增纸质图书21000册;有电子图书1010383册,电子期刊77540册,学位论文172042册,音视频3153075小时。全年图书流通量13677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4290563次,电子资源下载量624216次。引进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Ebosco等中外文数据库41个。

体育期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是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批,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刊物,学报为双月刊,单月中旬出版,学报是北京大学核心期刊收录期刊;学报2013年成为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2012年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报加入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加拿大)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

《体育教学》杂志是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协办,以全国大中小学体育工作者为主要对象的科普性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月,学校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签署的学术与科学合作总协议被纳入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举办一带一路国家驻华大使体育论坛,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对外交流与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北京2022”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落户学校。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学校主标识运用中国汉字“首”的字形结构,“首”字意为第一,寓意着超越和领先,是体育精神和学校争创一流的精炼表达。“首”字上方似绵延万里的长城,代表首都的视觉特征,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下方如一条条无限延伸的跑道,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 主标识色彩运用奥运五环的色彩,象征着在蓝色天空的辉映下,学校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的精神追求。

     梯旗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横向的学校标识和中英文全称标准字的规范组合。

精神文化

校训

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

校歌

《挑战者之歌》

   校园环境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何明

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霞

纪委书记

党繁义

党委副书记

王尚忠

副校长

谢军、骆秉全、杨琬、陈作松 

   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