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搭配 > 橡皮人(王朔1986年发表的小说)_摘编百科

橡皮人(王朔1986年发表的小说)_摘编百科!

作者:小窍门日期:2023-03-11 18:49:00浏览:分类:饮食搭配

《橡皮人》始于王朔1986年发表的一篇小说,作为一种社会人格,24年后的今天,它卷土重来。今日这个词的注解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中文名

橡皮人

词语来源

王朔图书《橡皮人》

性质

一种社会人格

发表时间

1986年

简介

美国作家格林写过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讲一个建筑师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随后提出了“职业枯竭”(job burn out),一种和“橡皮人”类似的病症——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无成就感。

橡皮人站在“有闲有钱有知识”的社会优等生的对立面,在中国,这些无梦、无趣亦无痛的城市生物,正形成一个庞大群体——先有《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再有《中国翰德就业报告》,5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加重。有心理学家发表观点,以前一个中国人工作十多年才枯竭,现在经常一两年就枯竭了——全因现代社会的流水线模式提高了效率,却降低了人的成就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职业中寻找:医生、银行员、程序员、教师、记者、交警、公务员、演员、出租车司机——按照心理学家分析,他们要么已习惯无需分享的孤独工作,要么上升空间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在日复一日间消磨了斗志,换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城市中寻找:根据一份12省市工作倦怠指数调查,对工作感到厌倦城市排名是天津、四川、重庆、上海、辽宁、湖北、广东、福建、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中国城市的性格、发展速度、文化生态改变的不仅是GDP与CPI,还在改变小职员的幸福指数。

常想一个"橡皮人”还能坚持每天上班远比一个能在职场中能感受到成就与满足的人要困难的多,在这样的坚持与不容易背后一定还有一种暗暗的盼望。无论是谁,痛苦却还活着,也许说明他们内心的渴望与期盼比一般人都要强烈巨大。橡皮人可能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与代价,但是每个人也许都可以做些什么帮忙自己不那么橡皮,有时靠组织不如靠自己。[1]

由来

橡皮人

橡皮人早在24年前就存在了,只不过他们当时存在于作家王朔的小说中。而现在,他们已经从书里“走”了出来。

也许,您会问“橡皮人”在哪儿?其实,他们就在你我身边。因为开会的时候,他总是坐在最不显眼的位置;他的MSN头像也总是忙碌;他会面无表情地塞在拥挤的电梯中,毫不起眼地混入地铁站汹涌的人潮中。

特点

橡皮人可以从很多职业中找到。按照心理学家分析,他们要么已习惯无需分享的孤独工作,要么上升空间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在日复一日间消磨了斗志,换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

因此,有人将橡皮人的特点总结为“无梦、无痛、无趣”。但他们并非小说中所描绘的是一具“行尸走肉”。他和所有人一样善良,但从不见义勇为,连围观群众也不会去做;他不是无情无义,但从不让座;他拥有一颗温柔的心,但在致电父母时找不到语言……

原因

橡皮人并非没有感觉,只是心很累。因为他们曾经有梦、有趣、也有痛。可在疾速发展的社会中,他们总在疲于应付。而一本又一本《杜拉拉升职记》、《在办公室潜伏》之类的职场图书,让他们意识到,与其满怀激情的四处碰壁,不如顺应所谓的人类行为规范和潜规则,毫无表情地“被动生活”。并且麻痹自己的神经来抵御“被动生活”的疼痛。

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价值观的迷失,造就了他们,同时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你和我。如果逐条对比一下,或许你和我都在一步步“靠近”橡皮化。曾有报道说,在英国很多人靠一种“情绪食品”来放松情绪;而中国的大城市也出现心灵超市,销售写有“快乐”、“安全感”等各种情绪的空瓶子。就像一首歌曾唱到“我的病就是没感觉”。

正是这种没感觉的病,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橡皮人。,其实不想做橡皮人很容易,只需要在生活注入一些生活的艺术。比如:陪父母散步,听着歌做家务等等,总之不让工作占据生活的全部。

成绩因素

多年打拼会给你带来不错的成绩,也可能让你故步自封,沉溺于成绩当中。对上司,你可能觉得他是个外行而加以藐视;而新人,你干脆视而不见。

经验因素

经验是有生命的,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变成不合时宜的古董。牢牢抓住经验不放,只能让你成为大家眼里的老顽固。

批评因素

自身“免疫力”的增长,让你越来越适应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免疫增强的橡皮模式,到最后会让你被排斥在集体之外。

定位错误

职场中的事,不会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很多时候,你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岗位和职位。这个时候心灰意冷,选择被动地橡皮下去,是很多人的对策。

不公平待遇

你做得最多,成绩最好,效率最高,可是升迁的总是别人。你的创意不错,却总是把你的想法安到别人的头上。职场的确不是一个公平的环境,也没有绝对公平的存在。这让人对一切产生怀疑,不如橡皮下去,我行我素。

过度要求自己

这是初入职场人士的通病,怀着雄心壮志,却又不切合实际。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整个世界。失败了,就龟缩一角用橡皮外套麻痹自己;而短暂的成功,会让你有下一个疯狂的目标,直到自己力所不及。

经常迟到是信号

由于职业压力增大,不少职场人士表示工作压力已导致自己渐渐忽略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没时间恋爱,没时间回家看父母,对工作投入精力越来越多,却难以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况利称,现在门诊心理病人中,反映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有职业发展困惑、升职加薪不顺、工作量大指标高、同业或同事之间竞争加剧等。特别是从事技术和行政的人员,前者属高脑力劳动,后者则是简单重复,很容易产生职业枯竭和轻度焦虑抑郁。

一个公司老总抱怨,下属经常迟到,所找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堵车、出门了回家看门锁好没有,总之就是不愿准时或早点到公司。专家提醒,“迟到”也许是职业枯竭的早期信号,对工作不满的无声表达。

你离橡皮化还有多远

1.你是否总在例会上,很不自觉地找一个远离上司的位置?

2.在一个月内的会议上,你没提出你的想法与提案。

3.在两个月内,你的提案或建议没有被采纳过。

4.三个月内的业绩你没有达标。

5.一年之内,你没有受过任何表彰或批评,但你却不在乎。

6.公司改变管理制度,在你看来并没有切身的影响。

7.出了问题并不想自己去解决,而是等着同事来解决。

8.混混日子就可以,因为你总是觉得自己并不是处于与自己能力相符的职位。

9.在大家聚会或活动时,你大多数时候坐在角落冷眼旁观,在同事QQ群里,长期处于隐身状态。

测试结果

选择了7—9项红色警报你绝对已经是顽固的“橡皮人”,可以说在职场上神憎鬼厌。提到你,大家的反应是只能耸耸肩膀,你已经成了下一批被新陈代谢出去的预备役。最可怕的是,你可能因为过度橡皮化,而被其他单位拒之门外。

选择了1—3项黄色预警现在你还不属于“橡皮人”,但已出现“橡皮化”端倪。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会改变上司、同事对你的好感,降低对你的期望值。

选择了4—6项橙色警报你属于“半橡皮化”。个人的“品牌价值”已经下降不少。在公司里,你是让大家既头疼又无奈的一个,因为有一些经验或能力,你虽然不至于被扫地出门,但是也晋升无望,只能混混日子。

如何警惕

1、你需要一个爱人或一些好友,让你工作的感觉复苏,一些用心去赴的约会,或一个略带放肆和刺激的电子派对。

2、尝试重新让自己对上司产生“畏惧”,在乎和重视他下达的每一项任务。

3、每天对自己说“我有一个目标”。尽可能地保持定期制订工作计划,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尽量完成。

4、尝试多结识新朋友或与不曾深入交往的同事换一种交流方式,让沟通显得不一样。

5、给自己一段假期,然后告诉自己,蜜月刚刚开始,真正的好生活才拉开序幕。

易患人群

美国作家格林写过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讲一个建筑师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随后提出了“职业枯竭”(job burnout),一种和“橡皮人”类似的病症——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无成就感。橡皮人站在“有闲有钱有知识”的社会优等生的对立面,在中国,这些无梦、无趣亦无痛的城市生物,正形成一个庞大群体——先有《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再有《中国翰德就业报告》,5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加重。有心理学家发表观点,以前一个中国人工作十多年才枯竭,现在经常一两年就枯竭了——全因现代社会的流水线模式提高了效率,却降低了人的成就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职业中寻找:医生、银行员、程序员、教师、记者、交警、公务员、演员、出租车司机——按照心理学家分析,他们要么已习惯无需分享的孤独工作,要么上升空间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在日复一日间消磨了斗志,换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城市中寻找:根据一份12省市工作倦怠指数调查,对工作感到厌倦城市排名是天津、四川、重庆、上海、辽宁、湖北、广东、福建、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中国城市的性格、发展速度、文化生态改变的不仅是GDP与CPI,还在改变小职员的幸福指数。

在职场,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适应,我们需要学着用“橡皮”保护自己,保住职位,保住薪水,保证自己被提拔……工作几年后,随心所欲的心情就会被日益沉重的现实屡屡践踏,我们将不再是任何工作都可以自由转换的职场新鲜人。归根结底,成为橡皮人是心态在作祟。见得多了,便成了习惯,人就会失去自己的敏锐,变得没有任何感觉。习惯性,是所有橡皮心理因素中最可怕的一个。它会随着习惯无限加深,直到不可逆转。如何改变自己,拒绝做橡皮人?看记者为你具体实例具体分析。

拒绝五招

1.你需要一个爱人或一些好友,让你工作的感觉复苏,一些用心去赴的约会,或一个略带放肆和刺激的电子派对。

2.尝试重新让自己对上司产生“畏惧”,在乎和重视他下达的每一项任务。

3.每天对自己说“我有一个目标”。尽可能地保持定期制订工作计划,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尽量完成。

4.尝试多结识新朋友或与不曾深入交往的同事换一种交流方式,让沟通显得不一样。

5.给自己一段假期,然后告诉自己,蜜月刚刚开始,真正的好生活才拉开序幕。

2010年年度新词语

此词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审定入选2010年年度新词语,并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

提示性释义:指没有热情,没有效率,没有荣辱感,不接受新生事物和意见的人。他们如同橡皮做成的一样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反应,故名。

例句:如果你发现自己曾经敏锐的触觉已经变得迟钝、对于职位的上升与工资的提高失去了过多的期待、上司的赞赏与鼓励总与你绝缘、对同事过激的抨击无动于衷……或许,你也是广大橡皮人族群中的一个。(2010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