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搭配 > 伯劳(伯劳科伯劳属动物)_摘编百科

伯劳(伯劳科伯劳属动物)_摘编百科!

作者:小窍门日期:2023-03-06 07:10:40浏览:分类:饮食搭配

伯劳,雀形目伯劳科鸟类,约64种,体型中等,掠食性;尤指伯劳亚科伯劳属25种鸟类(真伯劳)。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真伯劳独居,鸣声刺耳,灰或灰褐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纹。

中文名

伯劳

拉丁学名

Lani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雀形目

伯劳科

伯劳属

别称

屠夫鸟、胡不拉

基本简介

在加拿大和美国称为北方伯劳,体长24公分(9.5吋),面黑如面罩状。

新大陆唯一的另一种是北美的呆头伯劳(L.ludovicianus),似大灰伯劳但较小。欧亚大陆的几种有淡红或褐色斑纹。

俗称胡不拉,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

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它们身姿挺拔,颇有猛禽范儿,不过却是地地道道的“鸣禽”,求爱时就会纵情歌唱。[1]

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中国的候鸟。

形态特征

伯劳为中小型雀类,嘴大而强,先端具利钩和缺刻,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头较大,大多数种类均具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雌雄羽色相似或不同。

生活习性

伯劳生性凶猛,素有“小猛禽”之称,通常以昆虫为食,但也可以捕获青蛙、老鼠甚至其他小型鸟类。中国潜心研究伯劳的生活习性,已成功人工繁殖。伯劳成为人们喜爱的新鸟种,易于压口,和换食料,性格刚烈,外观勇猛。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满窝卵4~7枚,以4枚者较普遍。卵淡青色至淡粉红色,上具淡灰蓝及暗褐色斑点,在钝端较集中。卵重3.0~3.8g,日产1卵。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3~15天。雌鸟在孵卵时,雄鸟担任警戒并常衔虫饲喂雌鸟。由两性共同育雏,平均每小时喂雏17~24次。雏鸟留巢期13~15天。破壳雏重约2g,5日龄时睁眼,离巢前体重24.5~26.7g。

历史典籍

伯劳在古文中记载很多:

伯劳最开始被称为“鵙”(读作“局”)也叫做“鴃”(读作“觉”),见于《诗经·豳风》:七月鸣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吴澄着):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形容伯劳的鸣叫声)。因其猎物曝尸的习性,其叫声成为不祥之兆。

而确认“伯劳”和“鵙”就是同一种鸟类的,是明代李时珍的考证(公元1518-1593年),他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勘正历代文人聚讼纷纭的“伯劳”疑案。

成语“劳燕分飞”的出典:“劳”指“伯劳”,出自萧衍(公元464~549年,南朝梁武帝)的《玉台新咏》中《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

伯劳在古代诗歌中通常用来比喻夫妻、情侣亲人朋友的别离。但事实上,伯劳和燕子的迁徙方向都是夏北冬南,歌中“东飞伯劳西飞燕”原本只是表达迁徙的离愁,后人望文生义,才引申为“各奔东西”。

轶事典故

“伯劳”鸟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个重要角色:

《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64年):“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说的是上古时代利用五种候鸟的不同迁徙时间来制定历法。少昊登基之时,恰是凤鸟飞来之日,因此“凤鸟氏”成为掌管历法的总负责人,叫做“历正”,位列在百官之首。其后四种是历正的属官:“玄鸟”是燕子,春分来,秋分走,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是伯劳,夏至鸣,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鸟”立春鸣,立夏止,立春立夏叫启;“丹鸟”是鷩雉(锦鸡),立秋鸣,立冬止,立秋立冬叫闭。

它们的领导是五帝之一的“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拥有多项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

据宋代罗泌《路史》中的《后纪七》所记,“少昊”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位天文历法的学者:少昊金天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运用天文学知识,来测定天上的星座和确定方位,并以此来记录气节,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天”。此外他还是中国原始手工业与原始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金”。他还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古乐的发明人:《帝王世纪》中言:少昊金天氏“作乐曰九渊”,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