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民俗 > 遵义民风民俗

遵义民风民俗!

作者:小窍门日期:2020-09-20 10:01:51浏览:分类:历史民俗

开耕

春节后第一个庚日,农民驱牛至田间犁田,或执锄于旱地探挖数锄,以示一年农事开始。如天寒、大雨,则于圈内驾牛,以示开耕。清雍正五年(1727年)起,农历二月吉日,知府、知县率丞僚至农坛祭祀,祭毕举行开耕仪式。届时,知府(或知县)掌犁,农夫扶犁、牵牛,府丞(或县丞)端青色木箱于后播种,往返九次,后由农妇耕完籍田(官用祭田)。知府(或知县)率众向北行三跪九叩礼,诵祝文,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国元年起,官方仪式废除,民间仪式继续流传。80年代末,仍有农户举行开耕仪式。

【节令习俗】

春节

民国前,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或元旦。民国时期,公历、农历并用,改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腊月起,各家准备年货。二十三日,以糖果祭灶神升天。次日打扫庭院、住室尘埃,俗称打扬尘。二十五日起,各家团聚、祭祖、吃团圆饭。俗称吃年饭,菜肴力求丰盛和有鱼(余)。除夕之夜,各家围炉叙话、游戏,称守岁。家长以祭品祭奉四官菩萨并迎灶神归家。子时,叩拜天地、祖宗、尊长。辞旧迎新之际,长辈向未成年人分发压岁钱。

初一晨,各家先以汤圆(称圆宝)祭祖,然后食用。继之上山拜祭祖坟。中、晚餐皆食糖果、糕点、米粑之类,不吃饭,且忌荤。全天不动工具、针线、扫帚等,忌向屋外泼水、损坏用具与言不吉利话语。

初二至十五日,亲友相互拜年。花灯、狮子灯、牛灯、龙灯等起舞。初九至十四日黄昏,各家至祖坟点烛,称亮灯。十五日过大年,再以酒饭祭祖宗,并于;了外焚烧纸钱,以示节日过完,此为上元之祭。次日各业开工,俗语:火烧门前纸,各人寻生理,大的做生意,小的捡狗屎。

50~60年代,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破除多种禁忌,缩短过节时间,一般2~3天,旧俗多废。70年代后期起,气氛日趋祥和。春节期间,除恢复部分传统内容外,多数家庭以吃年饭、看电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会亲友、拜祖坟、逛公园为其主要活动。

清明

清明节(公历4月 5日前后)前后10天,各家祭扫祖坟,俗称挂清。解放后,机关、学校、厂矿常组织于部、学生、职工祭扫革命烈士墓,缅怀先烈;家庭仍以上坟挂清为主要祭祖方式。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端阳,家家于大门两侧悬挂昌蒲艾叶辟邪,食粽子以纪念屈原。小孩胸佩香包、布猴、彩色丝线缠绕的菱角,面涂雄黄酒,借以辟疫驱蚊。当天外出漫游称游百病,传说当日所采百草皆为药,煎水洗浴可免疮疥。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各家团聚,并备瓜果、月饼敬奉祖先,其后,家人分食。入夜,或赏月或叙旧。解放后,机关、团体常借此召开座谈会,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

【礼仪习俗】

婚礼

明清以来,婚礼多为迎娶式。届时男家备花轿、鼓乐至女家迎娶,然后拜堂、入洞房,程序繁缛。解放初,婚礼从简,新娘、新郎略备茶水糖果招待亲友即可。80年代,婚礼复繁,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有识之士多避之。

观念

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长期存在,致使人口不断增长。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观念渐被接受,但超计划生育的现象于农村人难以控制。

寿庆

解放前,年满5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多举行寿庆,整十尤为隆重。男性满59岁即庆祝60大寿,俗称做进不做出。届时,亲友多以寿面、寿桃、寿匾、寿幛致贺。如逢百岁,地方官也往祝贺。抗日战争后期,老城协台坝罗姓老人百岁寿庆,遵义县县长手书人瑞匾额相赠,贵阳及遵义各界均有贺礼,轰动全城。解放后,寿庆一度冷落,80年代复兴。

土葬

遵义城乡居民长期笃信入土为安之说,人死必备棺木入殓安葬。解放前,富贵人家大做道场、精选墓穴、高垒坟头、树立墓碑,讲究厚葬。贫寒人家,也备棺送葬归山。解放以后,丧事从简。60年代起,移风易俗,提倡火化,土葬逐渐减少。

【交际习俗】

路见

熟人路见,多以拱手或点头方式问好,晚辈主动让道。解放后,握手礼代替拱手礼。

待客

有客至家,先请坐后进茶再敬烟,必以双手递上。留客吃饭,必请坐上席。客去,送出家门,并说:慢走,再来。80年代,普遍以饮料糖果待客。

做客

至他人家里作客,入坐时不擦拭椅凳。接受主人茶、果,必以双手。一般不在主人家里吃饭,非盛情邀请,不坐上席。交谈中,注重坐姿,长辈面前不翘腿、不抖脚,眼睛不乱看,不随意走动,未经主人允许,不得进入卧室。有求于主人,常备礼品,来意表明即行告退。

【家庭习俗】

居 住

古代仡佬人多住于阑式房屋,《唐书》所谓依树为层巢而居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屋分两层,人住楼上,楼下圈养牲畜,以避兔虫蛇侵扰和潮湿。今部分仡佬族地区还保留有这种传统住宅式样。大多数住房仿汉族房屋格局,为一列三间平房。中为堂屋,两侧为厢房,每间厢房又各隔为前后两小间,用前一小间作厨房外,全用作卧室。前一卧室有一火炕,火坑里终年薪火不绝,是家人每日就餐处。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炉休息或闲谈。亲朋来往亦在火坑旁接待交谈。堂屋与厢房之间均有门互通。堂屋正壁前置方桌一张。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亦多放于堂屋内。只有婚丧、祭祖时才在堂屋举行。屋顶下安楼枕,上铺篱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粮食用。屋前为平地,俗称院坝,用作晾衣物、晒粮食、放鸡鸭。院坝两侧各为牛、猪圈和堆放柴草的简易房屋一间。与住房构成三合院。屋后或院坝前为菜圃,三合院四周多有桃、李、犁树或竹丛。仡佬族住区大部地处贵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称跬步皆山,真可谓开门见山。

饮食

仡佬族人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山多田少,粮食作物主要是包谷,因此包谷饭是主要食品。

包谷饭:用石磨将包谷磨碎,筛簸去皮,于簸箕内洒水拌湿,放入甑中蒸熟,倒入簸内再洒水拌匀,至互不粘连为宜,再装甑蒸到熟透。节庆或有亲朋来访。较富裕的仡佬族人家用大米与包谷面混蒸。包谷色黄,大米色白,俗称金银饭。包谷饭营养虽好,但于散,难于吞咽和消化,因而常以酸菜佐餐。

酸菜:用青菜或白菜,或萝卜秧于坛、罐内腌制而成。吃的时候将酸菜切成丝和洋芋片及小豆在锅在煮,然后蘸辣椒水食用。酸菜汤既可下饭,又有助于消化,还可以储存蔬菜,保证常年有菜吃。山区仡佬人常年离不开酸菜汤,俗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之说。坝区田多,以大米为主食。稻谷舂、碾去壳后,将米淘净,放入锅内煮至半熟,以筲箕滤干,然后入甑蒸熟即可。蔬菜类有青菜、白菜、白萝卜、胡萝卜、碗豆、胡豆(即蚕豆)、辣椒等。豆腐制作费工,但味道好、营养丰富,通常很少吃,视豆腐为仅次于肉类的佳肴。除喜庆、节日外很少吃肉。

烧酒:一般在20度左右,多用包谷酿制,饮不用杯,古代以牛角饮食,后改用土碗。

甜酒:一般用包谷碎粒制作,富裕人家用大米酿造。甜酒制作,是将粮食蒸熟,放于大簸箕内摊开降温至与人体温同时,撒曲药拌匀后,装入坛内,外用破布旧衣包裹,放火边保温,三天后即可。取其糟、汁一并煮食,汁浓味醇甜,营养价值高,多在春节及产妇坐月期间食用。

咂酒:用麦子、包谷、高梁等蒸熟,拌以酒药,装坛密封使之发酵,于婚礼期间启用。喝咂酒要将酒坛置于堂屋或大门外屋檐下,插入二、三根通心细竹或泡木杆,宾客们围坛扶竹竿轮流俯首咂饮。每吸一轮,加水一次,使酒汁保持满坛。因是用竹竿吸饮,故又称为竿儿酒。

茶席、酒席、正席三道,一道吃罢,再上一道,一道俗称一台,故三道称为三么台。

居住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平房是枋连排柱人字架结构木房。每排有"五柱四瓜"、"三柱两瓜"两种,部分有"六柱三瓜"的。用"穿枋"将柱子连接成排,每排"穿枋"向外延伸三至五尺形成"桃檐",以楼枕和"面枋"连接数排排柱形成展架整体。"吊脚楼"亦有两种,结构与平房大体相同。一类为"吊脚楼",一类为"吊脚半边楼"。"吊脚楼"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下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吊脚楼,因此而得名。"吊脚楼"一般为"六柱三瓜"或"五柱四瓜的四排间或五排"四高一矮"结构,带吞口,最外一柱和第二柱之间空隙为走廊,每排的两棵悬柱间连接宽约尺许的坐枋,坐枋上置外伸横棱柱,嵌数十条弯月形木条连接楼枕与坐枋,成靠背状坐椅栏杆,苗族称为"阶息"作小憩等用。"吊脚楼"一般建在空阔、向阳、宽敞之地基上。"吊脚半边楼"与"吊脚楼"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在"吊脚半边楼"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苗族楼房不论是平房、楼房还是"吊脚楼"、"吊脚半边楼",都是竖装板壁,堂屋正面面壁都往后退一柱装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设"大门",两边均留窗户,装木质窗椽。楼房的"吞口处为走廊。


本文标题:遵义民风民俗 - 历史民俗
本文地址:www.dylcd.com/lishi/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