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民俗 > 商南民谣

商南民谣!

作者:小窍门日期:2020-10-25 12:01:00浏览:分类:历史民俗

商南县民间歌谣由于人口、自然、社会、风情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其主要特点是汇南北体裁为一体,融秦楚风格于一炉,形式多样、体裁鲜活,内容丰富。据商南县民间歌谣集成编辑委员会1988年征集整理,编成了1部1100余首,19000余行的鸿篇《集成》。举要记叙。
【形式和体裁】 山歌。山歌是南方诸省对民歌的统称。这一体裁在商南流传广泛,占主体位置。形式以七言四句为主,但常杂有九言乃至十言的。例如:
十杯酒
一(呀)杯酒迎(呀)迎郎来, 摆下(呀)盅筷迎(呀)郎来(呀子
(把)我郎(啊)迎在(八呀)八仙台, 哟)。
八仙台上摆(呀)盅筷,
这首山歌是七言加衬字,括号中的衬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它就唱不起来,但句法多变。另一种是五言七句一首的山歌。例如:
这里望见那山高
这山望见那山高, 这山望见那山低,
望见乖姐捡柴烧, 望见一对好画眉,
你没柴烧我去砍, 画眉见人高飞起,
你没有水我去挑, 乖姐见人把头低,
没把乖姐晒黑了。 有话不说在心里。
本来山歌多以四句一段,在四句后面再加一句,情感抒发加强了,在山歌中别具一格。
民间小调。属北方民歌,在商南流传极广,形式自由多样,首先是七言四句体。例如:
牡丹开花不会开
牡丹开花不会开, 哥儿想见不得见,
开在深山陡石岩。 牧童麻鞋底下踩。
七言四句体是主体,数量多,流传广。但也有五、七言间杂体。例如:
绣荷包
手打明灯(噢)亮, 进绣房打扫小牙床。
低头进绣(噢)房,
山曲。二句一首,每句八拍。第二句旋律和第一句相似。例如:
短工歌
前山后山去打短 , 一季营生工期满,
少吃没穿没人管, 挣下的工钱不够给盘缠。
花儿。又称少年、野曲,数量多,流传广,多以情歌对答为内容。例如:姐儿门口一棵槐, 娘问女儿望什么?
手攀槐树望郎来, 我望槐花几时开。
一唱三叹的草原牧歌体。例如:
单身歌
人说单身好, 单身出门一把锁。
我说单身妙, 例如:
十爱姐
一爱姐好头发, 姐呀,梳起盘龙插金花。
金梳梳来银梳刮,
【内容与特色】 思想内容。商南民歌按题材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歌、儿歌。其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首推情歌。尤其产生于明清时代的情歌,大胆表露爱情至上的思想,反映劳动人民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例如:
一心只把情哥望
哥在河里撒鱼网, 棒打手指不知痛,
妹在河边洗衣裳, 一心只把情哥想。
一棒槌打在手指上,
例如:
情 丝
奴在房中绣香袋, 情哥派它来吐丝,
房上掉下蜘蛛来, 根根情丝牵心怀。
在情歌中,许多与劳动密切结合,托物寄情,触景生情。例如《划船歌》、《采茶歌》,尤其以《绣荷包》流传广,异文多。其次是仪式歌,内容丰富,包括祭祀歌、酒歌、哭嫁歌、喜歌、贺歌、挽歌、种类多、篇幅大,流传广。其内容主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乡土和祖宗的赞颂;对亲友纯真的感情;对痛苦生活的哭诉等。商南民歌中的彩歌据不完全统计有:火神彩、天灯彩、大圣彩、观音彩、娘娘彩、财神彩、龙王彩、土地彩、上梁彩、新居彩、花灯彩、鲁班彩、文彩、医院彩、主车彩、学校彩、起程彩等等四十余种,几乎无神不彩、无业不彩、无事不彩。它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祝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陋俗。例如《起程彩》、《上梁彩》、《发柩彩》。
第三是生活歌。其中以苦情歌为最,主要有:长工苦,如《扛长工》、《卖长工》、《长工苦》等。单身苦:《鳏夫苦》、《寡妇苦》、《尼姑苦》。据统计,从《小寡妇哭坟》为形式的有10余首,700余行,字字血、声声泪地控诉在封建桎梏下的寡妇苦情。还有向神权挑战的《尼姑苦》,例如《小尼姑情思闹五更》:
一更里小尼姑独坐庙堂, 你算奴家不能活三六九岁,
手拿着小木鱼眼泪汪汪。 因此上将小奴许在庙堂,
恨一声爹,怨一声娘, 出家人受不尽千辛万苦,
驾一声算命先生活不久长, 正青春却不能配少年情郎。
此外,是家庭琐事。如《恨公婆》、《女贤良》、《纺棉花》等,还有趣事调笑,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例如:
懒小伙
床里贴张纸老虎, 白天睡得直打呼,
床上堆得草乎乎, 晚上听人諞水浒。
例如:
牧童告状
清早起来去放牛, 吓得员外撵路途,
举起鞭杆打石榴, 许我一头大牯牛,
员外出来看见了, 许我小姐做媳妇。
砸了我九砖头,
我写状字告到州,
【构成因素】 商南民歌丰富多彩,构成因素很多。主要因素:一是南迁北移汇集,使南方的风韵,北方的曲调,在这里杂交、孕育,诞生了融南北神韵为一体,汇晋楚风骨于一炉的独特风格。二是封闭式的自然、社会格局,使商南民歌较少地接受宫庭诗歌与都市文化同化,较多地保留了区域性,民众随意创作的童贞。三是南北过渡气候的特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诱发和哺育了商南民歌。


本文标题:商南民谣 - 历史民俗
本文地址:www.dylcd.com/lishi/1314.html

TAGS:民谣 商南